学生们经常走进在带有高铁文化的环境中,比如,他们在株洲高铁西站实地体验“复兴号”的速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研发现场感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前沿技术,在学校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展示厅观摩中国铁路发展史,通过聆听高铁工匠的现身说法感叹大师们的智慧与钻研。
“实地踏寻中国铁路发展的足迹,亲身体会铁路人钢铁般的意志,现场感受大师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更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有了更深的热爱。”近日,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铁职院”)一堂“行走的高铁思政课”课堂上,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社社长、动车201国际工匠班夏学良同学说。
脱胎于轨道交通行业的湖铁职院背靠中国新“名片”——高铁,然而,在人才教育培训中如何把高铁文化和元素融入思政教学中,是这所学校上下都在求索的事情。
老师们深知高铁文化对于铁路类院校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铆足了劲把其内涵“翻了个底朝天”,将高铁文化揉进思政课教学。把高铁技能人才请进来,把师生赶去高铁生产车间,把高铁实物搬进校园。无处不在的高铁文化、高铁元素,与幽静的校园相得益彰,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大思政课堂。
怎样把思政课上好?怎样把高铁文化深度融入学校的思政教育?怎么样才可以把思政课上到学生们的心坎里,让大家愿听、想听、爱听思政课?
“学校教育和高铁人才教育培训,还有最后一公里的路要接通,我们的目标是用活每一份高铁文化资源,将高铁与思政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高铁+思政’的‘集群’效应,在青年学子心中埋下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种子。”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文艳说。
她认为,为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下“狠”功夫,融入高铁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学生的方式、优化教学载体,系统化构建以思政核心课为主体、思政限选课为延伸、思政任选课为补充的层层递进、功能互补、有机衔接的“三层衔接”高铁特色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解决“铁路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不系统、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于是,学校加强高铁导师队伍的建设,成立高铁先锋德育名师工作坊,从高铁一线挖掘好导师,让他们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主心骨”,快速成长起来。
带着金边眼镜,穿着一套灰白工装的高铁导师盛金龙正在给同学们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传动轴的断开不仅仅是工艺问题,传动轴颈部本身很薄弱,再加上用力太过集中,造成了二次伤害,严重削弱了传动轴的承载能力。”
盛金龙通过受力分析,提出改进办法,即在键槽与退刀槽之间预留20毫米的间隙,使得原本需花费近8000元换减速机,现在花50元就解决了轴断裂的问题,大大节约了公司成本。他是学校机电一体化2006届毕业生,现任中车株洲电机公司设备牵引变压器事业部维修钳工,是中车技能专家、株洲市技能领军人才、金蓝领工作室领衔技师。他感慨上学时老师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最有趣,他也要用现身说法,为同学们铺平前进的路。
“高职院校应当如何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如何在人才教育培训中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该校党委书记方小斌认为,高铁强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实现高铁强国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开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托举高铁强国梦的重要支撑。
作为深度融入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国家示范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湖铁职院以实现思政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增强学生获得感为目标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将高铁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与高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深度合作,将高铁先锋、高铁元素、高铁场景等高铁资源全方位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改变传统思政课课堂教育学生的方式,校内打造“沉浸式”体验思政课堂,校外打造“场景式”移动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
目前,学校构建了“三层三维三链”思政课教学模式,系统构建了“三层衔接”高铁特色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三维立体”高铁特色思政课教学实施体系、“三链共育”高铁特色思政课质量保障体系,历经8年探索,已有3万多名学生参与了教学实践,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明显提高,对思政课的满意度逐年上升,2021年达到99.26%。培养了一大批倍受企业青睐的“湖铁”特质学生,毕业生中成长为“全国劳模”“高铁工匠”等达126人。